02月03日或04日或05日
立春,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。「立」是開始,「春」是蠢動之意,表示寒冷的冬天快要結束,大地萬物開始有生機,春天即將降臨大地。春為歲首、古時在立春前夕、天子還要率領文武大臣出城迎接春神。此時大地回暖、春雨綿綿、正是春耕的最佳時刻、當今社
會為感謝農民努力付出、定這天為農民節。
八字對於'立春分界生肖這是根據八字來的,至於那個紫微斗數,才是依照正月初一做生肖分界,後天命跟運喔,它其實跟生肖不是很有關係。
春季養生方面,要注意防病保健。特別是初春,天氣由寒轉暖,各種致病的細菌、病毒隨之生長繁殖,溫熱毒邪開始活動,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、流腦、麻疹、猩紅熱、肺炎多有發生和流行。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,在預防措施中,首先要消滅傳染源;二要常開窗,使室內空氣流通,保持空氣清新;三要加強鍛煉,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。此外,注意口鼻保健,阻斷溫邪犯肺之路。
春季氣候變化較大,天氣乍寒乍暖,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,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,所以,初春時節不宜頓去棉服,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,不可驟減。《千金要方》主張春時衣著宜「下厚上薄」。《老老恒言》亦云:「春凍半泮,下體寧過於暖,上體無妨略減,所以養陽之生氣」。春天在起居方面,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,需舒展暢達,這就需要夜臥早起,免冠披發,松緩衣帶,舒展形體,多參加室外活動,克服倦懶思眠狀態,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,力求身心和諧,精力充沛。
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,宜食辛甘發散之品,不宜食酸收之味。選擇一些柔肝養肝、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,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、豆豉、蔥、香菜、花生等。
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,萬物始生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,著眼於一個「生」字。按自然界屬性,春屬木,與肝相應。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,在志為怒,惡抑郁而喜調達。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,要力戒暴怒,更忌情懷憂郁,做到心胸開闊,樂觀向上,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情。同時要充分利用、珍惜春季大自然「發陳」之時,借陽氣上昇,萬物萌生,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,通過適當的調攝,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,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。
台南莊敬中醫部落格
莊敬中醫地址:台南市東區莊敬路82之1號。網址: dr-yau.blogspot.tw。臉書粉絲團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inan.dryau
24節氣養生-大寒
01月19日或20日或21日
大寒,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,這個節氣因為天氣是一年中最為酷寒之時,比小寒時節還要冷,所以叫做大寒。俗諺說,大寒不寒,人馬不安,一年中最冷時節為大寒,此時天寒地凍,害蟲或凍死或蟄伏,若大寒不寒,害蟲未死或未伏,則人畜必有災殃。
寒為陰邪,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,因此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,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,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,溫熱食物如羊肉、豬肉、雞肉、鴨肉、鱔魚、核桃仁、大棗、龍眼肉、芝麻、山藥、蓮子、百合、栗子等,均有補脾胃、溫腎陽、健脾化痰、止咳補肺的功效,但對體質偏熱、偏實、易上火者在選用溫熱食材時應特別注意,避免食用後容易產生燥熱上火的情形。
大寒,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,這個節氣因為天氣是一年中最為酷寒之時,比小寒時節還要冷,所以叫做大寒。俗諺說,大寒不寒,人馬不安,一年中最冷時節為大寒,此時天寒地凍,害蟲或凍死或蟄伏,若大寒不寒,害蟲未死或未伏,則人畜必有災殃。
寒為陰邪,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,因此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,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,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,溫熱食物如羊肉、豬肉、雞肉、鴨肉、鱔魚、核桃仁、大棗、龍眼肉、芝麻、山藥、蓮子、百合、栗子等,均有補脾胃、溫腎陽、健脾化痰、止咳補肺的功效,但對體質偏熱、偏實、易上火者在選用溫熱食材時應特別注意,避免食用後容易產生燥熱上火的情形。
大寒後,飲食之進補量應逐漸減少,以順應季節的變化,在進補中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,為適應春天升發特性做準備。另外,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,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御風寒邪氣的侵擾。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、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、生姜、大蔥、辣椒、花椒、桂皮等。例如,當有人因外感風寒而致輕度感冒時,常常會用生姜加紅糖水來治療,有較好的療效。
人體內的血液,得溫則易於流動,得寒就容易停滯。天氣寒冷,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,甚至引起淤血阻滯,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幾率。也會使體內的筋緊繃,引起疼痛和不適。對於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來說,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,及時添衣,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軟寬松,不宜穿得過緊,以利於血液的流暢。此外,還應該合理調節飲食起居,不酗酒、不吸煙、不過度勞累,情緒穩定,保持良好的心境,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郁。
大寒時節的保健:
1.早睡晚起:順應冬季藏的原則,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,晚起可以養陰氣,使
精氣內聚以潤五臟,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。
2.睡前泡腳:冬夜入睡前,用熱水或藥湯泡腳,可達暢通血脈、改善睡眠質量,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。
3.運動鍛煉:可使氣血旺盛,氣機通暢,血脈順和,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,大
寒時節應注意室外活動不可太早,待日出后再進行為好。
4.保暖保濕:這季節就是寒冷、乾燥,所以要做好保暖,還要注意保持濕潤。
5.預防病發:此時心腦血管疾病、關節病變高發,老年人和易患病人群、有基礎病的人都應特別注意。
人體內的血液,得溫則易於流動,得寒就容易停滯。天氣寒冷,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,甚至引起淤血阻滯,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幾率。也會使體內的筋緊繃,引起疼痛和不適。對於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來說,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,及時添衣,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軟寬松,不宜穿得過緊,以利於血液的流暢。此外,還應該合理調節飲食起居,不酗酒、不吸煙、不過度勞累,情緒穩定,保持良好的心境,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郁。
1.早睡晚起:順應冬季藏的原則,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,晚起可以養陰氣,使
精氣內聚以潤五臟,從而增強身體的免疫力。
2.睡前泡腳:冬夜入睡前,用熱水或藥湯泡腳,可達暢通血脈、改善睡眠質量,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。
3.運動鍛煉:可使氣血旺盛,氣機通暢,血脈順和,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,大
寒時節應注意室外活動不可太早,待日出后再進行為好。
4.保暖保濕:這季節就是寒冷、乾燥,所以要做好保暖,還要注意保持濕潤。
5.預防病發:此時心腦血管疾病、關節病變高發,老年人和易患病人群、有基礎病的人都應特別注意。
24節氣養生-小寒
01月05日或06日或07日
小寒,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,小寒有時比大寒冷,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,常有「冷在三九」的說法,而這「三九天」又恰在小寒節氣內。俗話說「小寒大冷人馬安」,意思是:冬至過後,天氣應該要再冷一點,這樣才符合季節變化,人畜才會平安沒災害。
這個時節天氣寒冷,冷鋒一道道來襲,加上流行性感冒病毒與腸胃型上吐下瀉之諾羅及輪狀病毒經常肆虐,必須注意身體的保暖,盡量少到公共場所,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。
此外,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,患「中風」者增多。中醫認為,人體內的血液,得溫則易於流動,得寒就容易停滯,所謂「血遇寒則凝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保暖重要,尤其是老年人。
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,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,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。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、當歸羊肉的好時節。
善於養生的人,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,以取得養肝補腎,舒筋活絡,暢通氣脈、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。比如瑜伽、太極拳、散步、慢跑、跳繩、踢毽、打球、做操、練拳舞劍等,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。冬季鍛煉還要注意保暖,以防感冒。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、暢達樂觀,不為瑣事勞神,心態平和,增添樂趣。
冬天經常叩齒,有益腎、堅腎之功;腎之經脈起於足部,足心涌泉穴為其主穴,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,併按揉腳心;冬天人處於「陰盛陽衰」狀態,宜進行「日光浴」,以助腎中陽氣昇發;注意背部保暖,著件棉或毛背心,以保腎陽。
小寒,冬季倒數第二個節氣,小寒有時比大寒冷,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,常有「冷在三九」的說法,而這「三九天」又恰在小寒節氣內。俗話說「小寒大冷人馬安」,意思是:冬至過後,天氣應該要再冷一點,這樣才符合季節變化,人畜才會平安沒災害。
這個時節天氣寒冷,冷鋒一道道來襲,加上流行性感冒病毒與腸胃型上吐下瀉之諾羅及輪狀病毒經常肆虐,必須注意身體的保暖,盡量少到公共場所,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。
此外,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,患「中風」者增多。中醫認為,人體內的血液,得溫則易於流動,得寒就容易停滯,所謂「血遇寒則凝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保暖重要,尤其是老年人。
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,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,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。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、當歸羊肉的好時節。
善於養生的人,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,以取得養肝補腎,舒筋活絡,暢通氣脈、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。比如瑜伽、太極拳、散步、慢跑、跳繩、踢毽、打球、做操、練拳舞劍等,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。冬季鍛煉還要注意保暖,以防感冒。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、暢達樂觀,不為瑣事勞神,心態平和,增添樂趣。
冬天經常叩齒,有益腎、堅腎之功;腎之經脈起於足部,足心涌泉穴為其主穴,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,併按揉腳心;冬天人處於「陰盛陽衰」狀態,宜進行「日光浴」,以助腎中陽氣昇發;注意背部保暖,著件棉或毛背心,以保腎陽。
24節氣養生-冬至
12月21日或22日或23日
冬至,冬天的第四個節氣,此時北半球白晝最短。所謂冬至大如年,乃因為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,冬至的起源周朝時周公用土圭法測影。據記載,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,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,也就是說,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“日影”最長的一天,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。由周到秦,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。至漢代依然如此。
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之日。因此,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習俗,也往往出現在冬至。冬至又被稱為“小年”,一是說明年關將近,餘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周代,盛於唐宋,並相沿至今。
想到冬至,就想到湯圓。在冬至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會搓湯圓,煮好吃的湯圓讓大家大快朵頤一番。同時,家裡的長輩也會告訴小朋友,吃了冬至湯圓就代表著又長了一歲,因為冬至是古代的過年,所以才說吃了湯圓就算是長了一歲,小朋友也要變得更懂事、聽話。過了冬至,也意味著快過農曆年了。
在台灣冬至通稱「冬節」,最主要的民俗是吃湯圓、祭拜家中供奉諸神和地基主,同時也舉行祭祖。湯圓象徵圓滿、團圓,普遍用於台灣民間婚禮、入厝、入廟、做三年、安神位等典禮。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、圓滿之意,也具有「取圓以達陽氣」之意。
湯圓大多是以糯米製成,比較不容易消化,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不宜食用過多,而烹調方式最好採用蒸、煮或下湯,避免使用油炸,以免增加熱量及更不易消化,事實上在品嚐湯圓時,只要稍加留意份量和煮法,便可以讓我們在享受美味之餘又不發胖。
冬至,冬天的第四個節氣,此時北半球白晝最短。所謂冬至大如年,乃因為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,冬至的起源周朝時周公用土圭法測影。據記載,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,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,也就是說,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“日影”最長的一天,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。由周到秦,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。至漢代依然如此。
湯圓大多是以糯米製成,比較不容易消化,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不宜食用過多,而烹調方式最好採用蒸、煮或下湯,避免使用油炸,以免增加熱量及更不易消化,事實上在品嚐湯圓時,只要稍加留意份量和煮法,便可以讓我們在享受美味之餘又不發胖。
自古以來,農夫們一年的辛苦耕作就是希望能有好收穫,倉庫裡有著充足的糧食,能夠飽暖的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,並且過個好年。此時正是農人們休養生息的時節,等到來春再開始為新來的一年做準備!
冬季在五臟中對應腎臟,而腎臟又主封藏,是收納陽氣的關鍵,因此,在陽氣最弱的冬至前後,補腎陽是養生的主旋律。溫補腎陽除了使用中藥,亦可以藥膳方式,例如「當歸生姜羊肉湯」補氣補血助陽。另外,中醫講究陰陽平衡的觀念,陰陽是互根的, 能相互轉化。陰氣也有促進陽氣生長的作用。另外,中醫有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之說,中醫講究陰中求陽,陽中求陰,如果單純偏向於某方面,必定會打破平 衡,這會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,因此冬至養生除了要補腎補陽之外,還要注重養腎陰。常見的養陰中藥包括生地、熟地、枸杞、阿膠、沙參、玉竹等。而陰虛火旺、經常熬夜的人,經常會耗損陰津,更要注重滋陰養陰。
此外,冬至養生有四寶:泡腳、三九貼、膏方、曬太陽。泡腳既可以保暖,又可以促進全身的氣血循環,通過刺激足部數十個穴位達到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。除了從飲食中補陽,還可以從自然環境中 采補陽氣,如在午後曬太陽,重點曬督脈經過的頭頂和後背,有助於溫補陽氣。另外,中醫保健中的三九貼有溫陽祛寒、強身健體的作用,可以防治一些冬季常見 病的發生;膏方可以根據各人體質不同,有針對性地進行養生調理,達到冬季進補的目的。
24節氣養生-大雪
12月07日或08日
大雪,冬天的第三個節氣。到了這個時段,雪往往下得大、範圍也廣,故名大雪。現代人並沒有對大雪節氣有過多的“留戀”和記憶,因為在這個節氣中大部分地方都不再下雪,或者說不再下大雪,所以“大雪”變得名不副實。
俗諺說:“小雪小到,大雪大到”,意思是說從小雪時節烏魚群就慢慢進入台灣海峽,到了大雪時節因天氣越來越冷,烏魚沿水溫線向南回流,匯集的烏魚群越來越多,整個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,產量非常豐富。 從此時起一直到十二月底前,台東知本和太麻裏一帶會有盛開的菊花田,這種菊花稱為“杭菊”,成熟的杭菊帶有濃郁的杭菊香。
寒風使氣溫驟降,咳嗽、感冒的人比平時多。天氣日漸寒冷的季節,首先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,中醫認為,人體的頭、胸、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。中醫理論中,「頭」被稱為「諸陽之會」,頭部受涼,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。俗話說「寒從腳下起」,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慢而少,皮下脂肪較薄,保暖性較差,一旦受寒,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,使抗病能力下降,導致上呼吸道感染,因此嚴寒時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。
老年人因為天冷怕寒,冬天睡覺時愛多穿些衣服,其實這樣做很不利於健康。因為人在睡眠時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減慢,大腦、肌肉進入休息狀態,心臟跳動次數減少,肌肉的發射運動和緊張度減弱,此時脫衣而眠,可以很快消除疲勞,使身體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。另外,穿厚衣服睡覺,會妨礙皮膚的正常「呼吸」和汗液的蒸發,衣服對肌肉的壓迫和摩擦還會影響血液的循環,造成體表熱量減少,即使蓋上較厚的被子,也會感到寒冷。這個季節,老年人摔傷以手腕、股骨等處骨折的居多,從預防的角度看,老年人在雪天應減少戶外活動。
古曰:「秋冬養陰。」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,大雪已到了「進補」的大好時節。此時宜溫補助陽、補腎壯骨、養陰益精。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,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。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,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,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,俗話說「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」。
寒天要注意「十防」:
一 防跌倒:下雪天,防滑、防跌、防撞對老人來說最重要。建議骨質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門。
二 防中風:對於血管彈性差的人,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,引發中風。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、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,導致全身血管收縮。同時,氣溫較低時,人體排汗減少,血容量相對增多,這些原因都可使血壓昇高,促發腦溢血。因此,首先要重視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的治療,其次注意發現中風先兆,如突然眩暈、劇烈頭痛、視物不清、肢體麻木等。
三 防心臟病:包括心絞痛、心肌梗塞等。隆冬季節與冬末初春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兩個發病高峰期,其原因除了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,引起血管收縮外,寒冷還能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,血液粘稠度增高,易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狀血管。此外,病變的冠狀動脈對冷刺激特別敏感,遇冷收縮,甚至使血管閉塞,導致心肌缺血缺氧,誘發心絞痛,重者發生心肌梗塞。因此,老年人應重視防寒保暖,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添衣服、被褥,以防寒冷侵襲;還要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體檢,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溶栓、降脂、擴血管和防心肌缺血、缺氧藥物。
四 防消化道潰瘍:這時由於寒冷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,支配內臟的植物神經處於緊張狀態,在副交感神經的反射作用下,致使胃腸調節功能發生紊亂,胃酸分泌增多,進而刺激胃粘膜或潰瘍面,使胃產生痙攣性收縮,造成胃自身缺血、缺氧,從而引起胃病復發。因此,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飲食調養,日常膳食應以溫軟淡素、易消化為宜,做到少食多餐、定時定量,忌食生冷,戒煙戒酒,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成藥。
五 防呼吸道疾病:包括感冒、咳嗽、肺炎等。
六 防煤氣中毒:利用煤氣洗澡或用煤爐取暖,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。
七 防虛脫:長時間用熱水洗澡,很容易發生虛脫而暈倒。此時應讓虛脫者平臥,并口服溫鹽水。
八 防晨練病:天氣寒冷時一些人堅持早鍛煉,因身體未適應露天環境,很容易發生心慌、胸悶或低血糖反應。故各人可根據自己體質來調整鍛煉時段和地點。
九 防燙傷:用熱水袋給老人或嬰兒取暖,因他們對溫度不敏感,很容易發生燙傷。
十 防不當御寒方式:包括門窗緊閉不通風,鑽進被窩蒙頭睡等。
在養生方面,有「七宜」僅供大家參考:
一 宜保暖:冬屬陰,以固護陰精為本,宜少泄津液。故冬「去寒就溫」,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。但不可暴暖,尤忌厚衣重裘,向火醉酒,烘烤腹背,暴暖大汗。
二 宜健腳: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,襪子勤洗勤換,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,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。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,活動雙腳。此外,選一雙舒適、暖和輕便、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。
三 宜多飲: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,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,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。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~3000毫升。
四 宜調神:冬天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。改變情緒低落的上佳方法有慢跑、跳舞、滑冰、打球、聽清雅音樂、練書法、畫畫、打太極等。
五 宜通風: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很多,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,以清潔空氣,健腦提神。
六 宜粥養: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。營養專家提倡,晨起服熱粥,晚餐宜節食,以養胃氣。特別是糯米紅棗百合粥、八寶粥、小米粥等最適宜。
七 宜早睡:冬日陽氣肅殺,夜間尤甚,要「早臥遲起」。早睡以養陽氣,遲起以固陰精。
大雪,冬天的第三個節氣。到了這個時段,雪往往下得大、範圍也廣,故名大雪。現代人並沒有對大雪節氣有過多的“留戀”和記憶,因為在這個節氣中大部分地方都不再下雪,或者說不再下大雪,所以“大雪”變得名不副實。
俗諺說:“小雪小到,大雪大到”,意思是說從小雪時節烏魚群就慢慢進入台灣海峽,到了大雪時節因天氣越來越冷,烏魚沿水溫線向南回流,匯集的烏魚群越來越多,整個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,產量非常豐富。 從此時起一直到十二月底前,台東知本和太麻裏一帶會有盛開的菊花田,這種菊花稱為“杭菊”,成熟的杭菊帶有濃郁的杭菊香。
寒風使氣溫驟降,咳嗽、感冒的人比平時多。天氣日漸寒冷的季節,首先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適當增減衣服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,中醫認為,人體的頭、胸、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。中醫理論中,「頭」被稱為「諸陽之會」,頭部受涼,會出現頭痛頭暈的癥狀。俗話說「寒從腳下起」,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慢而少,皮下脂肪較薄,保暖性較差,一旦受寒,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,使抗病能力下降,導致上呼吸道感染,因此嚴寒時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。
老年人因為天冷怕寒,冬天睡覺時愛多穿些衣服,其實這樣做很不利於健康。因為人在睡眠時中樞神經系統活動減慢,大腦、肌肉進入休息狀態,心臟跳動次數減少,肌肉的發射運動和緊張度減弱,此時脫衣而眠,可以很快消除疲勞,使身體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。另外,穿厚衣服睡覺,會妨礙皮膚的正常「呼吸」和汗液的蒸發,衣服對肌肉的壓迫和摩擦還會影響血液的循環,造成體表熱量減少,即使蓋上較厚的被子,也會感到寒冷。這個季節,老年人摔傷以手腕、股骨等處骨折的居多,從預防的角度看,老年人在雪天應減少戶外活動。
古曰:「秋冬養陰。」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,大雪已到了「進補」的大好時節。此時宜溫補助陽、補腎壯骨、養陰益精。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,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。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,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,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,俗話說「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」。
一 防跌倒:下雪天,防滑、防跌、防撞對老人來說最重要。建議骨質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門。
二 防中風:對於血管彈性差的人,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,引發中風。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、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,導致全身血管收縮。同時,氣溫較低時,人體排汗減少,血容量相對增多,這些原因都可使血壓昇高,促發腦溢血。因此,首先要重視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的治療,其次注意發現中風先兆,如突然眩暈、劇烈頭痛、視物不清、肢體麻木等。
三 防心臟病:包括心絞痛、心肌梗塞等。隆冬季節與冬末初春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兩個發病高峰期,其原因除了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,引起血管收縮外,寒冷還能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,血液粘稠度增高,易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狀血管。此外,病變的冠狀動脈對冷刺激特別敏感,遇冷收縮,甚至使血管閉塞,導致心肌缺血缺氧,誘發心絞痛,重者發生心肌梗塞。因此,老年人應重視防寒保暖,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添衣服、被褥,以防寒冷侵襲;還要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體檢,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溶栓、降脂、擴血管和防心肌缺血、缺氧藥物。
四 防消化道潰瘍:這時由於寒冷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,支配內臟的植物神經處於緊張狀態,在副交感神經的反射作用下,致使胃腸調節功能發生紊亂,胃酸分泌增多,進而刺激胃粘膜或潰瘍面,使胃產生痙攣性收縮,造成胃自身缺血、缺氧,從而引起胃病復發。因此,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飲食調養,日常膳食應以溫軟淡素、易消化為宜,做到少食多餐、定時定量,忌食生冷,戒煙戒酒,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成藥。
五 防呼吸道疾病:包括感冒、咳嗽、肺炎等。
六 防煤氣中毒:利用煤氣洗澡或用煤爐取暖,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。
七 防虛脫:長時間用熱水洗澡,很容易發生虛脫而暈倒。此時應讓虛脫者平臥,并口服溫鹽水。
八 防晨練病:天氣寒冷時一些人堅持早鍛煉,因身體未適應露天環境,很容易發生心慌、胸悶或低血糖反應。故各人可根據自己體質來調整鍛煉時段和地點。
九 防燙傷:用熱水袋給老人或嬰兒取暖,因他們對溫度不敏感,很容易發生燙傷。
十 防不當御寒方式:包括門窗緊閉不通風,鑽進被窩蒙頭睡等。
在養生方面,有「七宜」僅供大家參考:
一 宜保暖:冬屬陰,以固護陰精為本,宜少泄津液。故冬「去寒就溫」,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。但不可暴暖,尤忌厚衣重裘,向火醉酒,烘烤腹背,暴暖大汗。
二 宜健腳: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,襪子勤洗勤換,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,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。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,活動雙腳。此外,選一雙舒適、暖和輕便、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。
三 宜多飲: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,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,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。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~3000毫升。
四 宜調神:冬天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。改變情緒低落的上佳方法有慢跑、跳舞、滑冰、打球、聽清雅音樂、練書法、畫畫、打太極等。
五 宜通風: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很多,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,以清潔空氣,健腦提神。
六 宜粥養: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。營養專家提倡,晨起服熱粥,晚餐宜節食,以養胃氣。特別是糯米紅棗百合粥、八寶粥、小米粥等最適宜。
七 宜早睡:冬日陽氣肅殺,夜間尤甚,要「早臥遲起」。早睡以養陽氣,遲起以固陰精。
對於四肢冰冷而難以入眠的民眾,可在睡前1小時,以45℃溫熱水浸泡雙腳10分鐘,泡腳時,可以適當力道按壓位在第2、3指頭間、腳掌上方三分之一處的湧泉穴,有助增加腳底血液循環,但腳有傷口或糖尿病患者,泡腳時要特別小心;也可在睡前,在肚臍正下方約3吋處關元穴,以溫熱毛巾熱敷,促進氣血循環,達到禦寒效果。
24節氣養生-小雪
11月22日或23日
小雪,冬季的第二個節氣,黃河流域在進入「小雪」後,天氣越來越冷,而且開始下雪,寒未深而雪未大,故名小雪。
冬季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因此要養精蓄銳,為第二年春天做準備。早臥晚起,睡眠充足。外出時,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的服裝。注意腳部的保暖,堅持用溫熱水洗腳、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,以促進血液循環。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,做好御寒保暖,防止感冒的發生。
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,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,特別是在冬季,由於大自然處於「陰盛陽衰」狀態,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,故冬天常曬太陽,注意背部保暖,更能起到壯人陽氣、溫通經脈的作用。
天冷也要注意通風。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20多昇,所以要經常開窗換氣。
小雪的食補重點,強調女宜溫補、男宜護腎。尤其四肢冰冷、畏寒的女性,可將當歸、枸杞,桂圓、紅棗與薑加入藥膳食補中,達溫補暖身效果;也可適時補充魚肉、牛、羊肉等高蛋白食物;男性則可多吃腰果、山藥、大骨湯等益腎滋養食材。
除了靠食補暖身,四肢冰冷者,平時也可做一些如氣功、瑜伽、簡單伸展操等緩和運動,睡前可以溫熱的水泡腳,促進末梢血液循環。冬季作息最好「早臥晚起」,等到太陽完全出來再起床活動,避免清晨低溫,加重陽氣外耗而受涼。
中醫認為,四季養生的原則是:春養肝,夏養心,長夏養脾,秋養肺,冬季則應當以保養腎臟為主。揉按「太溪穴」。「太溪穴」是腎經上的原穴,原穴是指源頭,生命的原動力。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「太溪穴」,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,氣血才會上達於面,下行於足。揉按「太溪穴」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,一次按30下。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。用手指按揉,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,每天堅持按「太溪穴」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。
小雪,冬季的第二個節氣,黃河流域在進入「小雪」後,天氣越來越冷,而且開始下雪,寒未深而雪未大,故名小雪。
冬季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因此要養精蓄銳,為第二年春天做準備。早臥晚起,睡眠充足。外出時,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的服裝。注意腳部的保暖,堅持用溫熱水洗腳、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,以促進血液循環。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,做好御寒保暖,防止感冒的發生。
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,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,特別是在冬季,由於大自然處於「陰盛陽衰」狀態,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,故冬天常曬太陽,注意背部保暖,更能起到壯人陽氣、溫通經脈的作用。
天冷也要注意通風。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小時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20多昇,所以要經常開窗換氣。
小雪的食補重點,強調女宜溫補、男宜護腎。尤其四肢冰冷、畏寒的女性,可將當歸、枸杞,桂圓、紅棗與薑加入藥膳食補中,達溫補暖身效果;也可適時補充魚肉、牛、羊肉等高蛋白食物;男性則可多吃腰果、山藥、大骨湯等益腎滋養食材。
除了靠食補暖身,四肢冰冷者,平時也可做一些如氣功、瑜伽、簡單伸展操等緩和運動,睡前可以溫熱的水泡腳,促進末梢血液循環。冬季作息最好「早臥晚起」,等到太陽完全出來再起床活動,避免清晨低溫,加重陽氣外耗而受涼。
小雪節氣中,北方人感受著孟冬的凋零,江南人經歷著初冬的濕冷,此時,如遇不順,有些人容易落寞惆悵,引發抑鬱症。所以應調節自己的心態,保持樂觀,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。聽聽音樂,會會朋友。清代醫學家吳尚說:「七情之病,看花解悶,聽曲消愁,有勝於服藥者也。」
這個節氣里,室內暖氣都開始供暖,外面寒冷,人們穿得嚴實,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,就容易生「內火」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容易上火。經常聽說周圍的人出現口腔潰瘍,甚至臉上的疙瘩也比平日裡多了,這些就是內火的表現。寒冷的日子裡,人們喜歡吃熱乎乎的食物,但是過於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多吃,這會更助長體內的「內火」。建議大家可以多喝點熱湯,比如白菜豆腐湯、菠菜豆腐湯、羊肉白蘿蔔湯等,既暖和又能滋補津液。
24節氣養生-立冬
國曆 11月06日或07日或08日
立冬:「立,建始也。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。」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,萬物收藏,規避寒冷的意思。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,以下半年候(5天)平均氣溫降到10℃以下為冬季,則「立冬為冬日始」的說法是以吻合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為準。
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,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期。不過,今年立冬日,氣候較為暖和,進補應做相應調整,不宜過於燥熱。須注意的是,地理環境各異,同屬冬令,冬季的北方天氣寒冷,可以適當熱補或溫補;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,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,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。除此之外,還應因人而異,人有男女老幼之別,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,本著人體生長規律,中醫養生原則,少年重養,中年重調,老年重保,耄耋重延。故「冬令進補」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、溫補、小補、大補,萬不可盲目「進補」。
黃帝內經告訴我們,冬季應該早睡晚起,跟著太陽的時間生活,使得腎所藏的精,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,自己的心志不要張揚、聲張,要避寒、尋求溫暖,不要讓皮膚老是接觸寒風,否則氣就被消耗掉了,這就是「養藏之道」,如果逆反它,就會傷到腎,到了來年春天就會有肌肉無力、骨頭酸疼的毛病。
「人虛才要補,不虛吃東西讓身體溫熱就好。」他表示,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,水應腎,補冬要補水,補的就是腎。「但真的補腎,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,水虛的人要補腎水,火虛的人要補腎火,可由中醫把脈看病人需要補水或火。
民間立冬習俗:北方餃子南方熱補。
在中國北方,特別是北京、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。為甚麼立冬吃餃子?因為餃子是來源於「交子之時」的說法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,故「交」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。
中國南方,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,在台灣立冬這一天,街頭的『羊肉爐』、『薑母鴨』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。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、四物雞來補充能量。
冬天的風常為北風,其性寒。同時,「寒」也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。中醫認為,寒為六淫邪之一,故冬天應保暖避寒,老人尤其要暖好背。飲食要以溫熱為主,如食用糯米、狗肉、羊肉、大棗、桂圓、芝麻、韭菜等,少吃冷飲、海鮮等寒性食物。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,如核桃仁、榛子、松子、栗子等。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、黃芪、麥冬,但量不需要很多,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。
冬季氣候寒冷,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,應留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,備好急救藥品。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,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,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。
冬天是天寒地凍,萬木凋零,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,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。因此,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,以斂陰護陽為根本。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,控制情志活動,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,含而不露,避免煩擾,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。
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,可以在向陽的地方,在晨光下進行八段錦、十六段錦、太極拳等運動,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。
立冬:「立,建始也。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。」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,萬物收藏,規避寒冷的意思。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,以下半年候(5天)平均氣溫降到10℃以下為冬季,則「立冬為冬日始」的說法是以吻合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為準。
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,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期。不過,今年立冬日,氣候較為暖和,進補應做相應調整,不宜過於燥熱。須注意的是,地理環境各異,同屬冬令,冬季的北方天氣寒冷,可以適當熱補或溫補;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,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,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。除此之外,還應因人而異,人有男女老幼之別,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,本著人體生長規律,中醫養生原則,少年重養,中年重調,老年重保,耄耋重延。故「冬令進補」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、溫補、小補、大補,萬不可盲目「進補」。
黃帝內經告訴我們,冬季應該早睡晚起,跟著太陽的時間生活,使得腎所藏的精,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,自己的心志不要張揚、聲張,要避寒、尋求溫暖,不要讓皮膚老是接觸寒風,否則氣就被消耗掉了,這就是「養藏之道」,如果逆反它,就會傷到腎,到了來年春天就會有肌肉無力、骨頭酸疼的毛病。
「人虛才要補,不虛吃東西讓身體溫熱就好。」他表示,冬季屬於寒水的季節,水應腎,補冬要補水,補的就是腎。「但真的補腎,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,水虛的人要補腎水,火虛的人要補腎火,可由中醫把脈看病人需要補水或火。
民間立冬習俗:北方餃子南方熱補。
在中國北方,特別是北京、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。為甚麼立冬吃餃子?因為餃子是來源於「交子之時」的說法。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,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,故「交」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。
中國南方,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,在台灣立冬這一天,街頭的『羊肉爐』、『薑母鴨』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。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、四物雞來補充能量。
冬天的風常為北風,其性寒。同時,「寒」也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。中醫認為,寒為六淫邪之一,故冬天應保暖避寒,老人尤其要暖好背。飲食要以溫熱為主,如食用糯米、狗肉、羊肉、大棗、桂圓、芝麻、韭菜等,少吃冷飲、海鮮等寒性食物。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,如核桃仁、榛子、松子、栗子等。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、黃芪、麥冬,但量不需要很多,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。
冬季氣候寒冷,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,應留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,備好急救藥品。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,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,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。
冬天是天寒地凍,萬木凋零,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,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。因此,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,以斂陰護陽為根本。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,控制情志活動,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,含而不露,避免煩擾,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。
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,可以在向陽的地方,在晨光下進行八段錦、十六段錦、太極拳等運動,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。
24節氣養生-霜降
國曆 10月23日或24日
霜降,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進入這個節氣後,暑氣慢慢的消退,在夜晚和早晨,地面水蒸汽遇冷就凝結成露珠,如果遇到更冷的空氣就會結霜,所以將這個節氣叫做「霜降」。不過,在台灣平地出現「結霜」的機會並不多,偶爾才能發現一次 。
氣象學上,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「早霜」或「初霜」,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「晚霜」或「終霜」。中國文字裡,因為許多和「雨」結合的字如「雪」、「雹」等都具有「由天上降下來」的意思,因此很多人以為「霜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,這是不對的觀念,「露」和「霜」都是由地面的水汽凝結而成的。
進入「霜降」節氣後,原則上颱風不會再發生,一直要到明年颱風季節來臨時,颱風才會再出現。
秋末時節,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,比如很多人易犯咳嗽,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。故在飲食上宜平補,多食粥及其他滋潤的食物,以生津潤燥,固腎補肺。
另外,霜降節氣因天氣逐漸變冷,身體局部保暖不當,或人體為適應寒冷的刺激而新陳代謝調節不及等原因,使得慢性胃病、「老寒腿」等疾病的發病隨之增多。尤其是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,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及自我保養,一定要堅持醫生的指導治療,避免服用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。
霜降,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,進入這個節氣後,暑氣慢慢的消退,在夜晚和早晨,地面水蒸汽遇冷就凝結成露珠,如果遇到更冷的空氣就會結霜,所以將這個節氣叫做「霜降」。不過,在台灣平地出現「結霜」的機會並不多,偶爾才能發現一次 。
氣象學上,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「早霜」或「初霜」,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「晚霜」或「終霜」。中國文字裡,因為許多和「雨」結合的字如「雪」、「雹」等都具有「由天上降下來」的意思,因此很多人以為「霜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,這是不對的觀念,「露」和「霜」都是由地面的水汽凝結而成的。
進入「霜降」節氣後,原則上颱風不會再發生,一直要到明年颱風季節來臨時,颱風才會再出現。
秋末時節,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,比如很多人易犯咳嗽,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。故在飲食上宜平補,多食粥及其他滋潤的食物,以生津潤燥,固腎補肺。
另外,霜降節氣因天氣逐漸變冷,身體局部保暖不當,或人體為適應寒冷的刺激而新陳代謝調節不及等原因,使得慢性胃病、「老寒腿」等疾病的發病隨之增多。尤其是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,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及自我保養,一定要堅持醫生的指導治療,避免服用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。
諺語說「補冬不如補霜降」,可知秋補比冬補、甚至整年任何時節進補都重要,秋補先打好身體底子,比冬補事半功倍。
「霜葉紅於二月花」。霜降過後,楓樹在秋霜的撫慰下,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,如火似錦,非常壯觀,是賞楓的好時機。然而,大家在外出登山、欣賞美景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保暖,尤其要保護膝關節,切不可運動過量。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,血管收縮,血液循環變差,往往使疼痛加重,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,必要時戴上護膝。老年人運動時,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,要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。
「霜葉紅於二月花」。霜降過後,楓樹在秋霜的撫慰下,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,如火似錦,非常壯觀,是賞楓的好時機。然而,大家在外出登山、欣賞美景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保暖,尤其要保護膝關節,切不可運動過量。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,血管收縮,血液循環變差,往往使疼痛加重,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,必要時戴上護膝。老年人運動時,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,要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。
24節氣養生-寒露
國曆 10月07日或08日或09日
寒露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。此時氣溫較「白露」時更低,露水更多,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,早晚接觸到的露水、感覺寒意沁心是為『寒露』。
「寒露」是深秋的節令,涼爽的東北季風讓我們慢慢遠離夏天的酷熱。在還沒進入寒冷的冬天前,這一段日子可說是最舒適的天氣。.有諺語說「九月起九降,臭頭仔無地藏」,它的意思是:「寒露」時期正值東北季風增強。患有癩痢頭的人通常會戴帽子遮醜,如果遇到九月九降風,一不小心帽子被吹走,癩痢頭可就無所遁形了。
「寒露」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「寒」字的節令,但這並不表示天氣像冬天一樣冷。有句話說「露水先白而後寒」,它的意思是:經過「白露」節氣後,氣候將從初秋白茫茫的露水涼意轉為深秋的令人感到幾分寒意,所以早晚要多注意身體保暖,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,以免著涼。「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」這句諺語也提醒大家,白露節氣一過,穿衣服就不能再背心短褲,應該注重足部保暖。
這期間雨水漸少,天氣乾燥,晝熱夜涼。自古秋為金秋,肺在五行中屬金,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,「金秋之時,燥氣當令」,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,如果調養不當,人體會出現咽乾、鼻燥、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。
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,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,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,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強。此時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老年人的生命,其中最應警惕的是心腦血管病。另外,中風、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復發、哮喘病復發、肺炎等疾病也嚴重地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安全。據統計,老慢支病人感冒後90%以上會導致急性發作,因此要采取綜合措施,積極預防感冒。在這多事之秋的寒露節氣中,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,對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作用。
在情志方面,由於氣候漸冷,日照減少,風起葉落,易使人頓生凄涼傷感之情。此時如能攜親伴友,尋覓佳處登高,實為舒心良方。當遠望那一派深秋景象,白云紅葉,淺霜若銀,蒼山如黛,令人心曠神怡,胸懷高遠。
「寒露」是深秋的節令,涼爽的東北季風讓我們慢慢遠離夏天的酷熱。在還沒進入寒冷的冬天前,這一段日子可說是最舒適的天氣。.有諺語說「九月起九降,臭頭仔無地藏」,它的意思是:「寒露」時期正值東北季風增強。患有癩痢頭的人通常會戴帽子遮醜,如果遇到九月九降風,一不小心帽子被吹走,癩痢頭可就無所遁形了。
「寒露」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「寒」字的節令,但這並不表示天氣像冬天一樣冷。有句話說「露水先白而後寒」,它的意思是:經過「白露」節氣後,氣候將從初秋白茫茫的露水涼意轉為深秋的令人感到幾分寒意,所以早晚要多注意身體保暖,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,以免著涼。「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」這句諺語也提醒大家,白露節氣一過,穿衣服就不能再背心短褲,應該注重足部保暖。
這期間雨水漸少,天氣乾燥,晝熱夜涼。自古秋為金秋,肺在五行中屬金,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,「金秋之時,燥氣當令」,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,如果調養不當,人體會出現咽乾、鼻燥、皮膚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癥狀。
暮秋時節的飲食養生,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,以滋陰潤燥(肺)為宜。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,適當多食甘、淡滋潤的食品,既可補脾胃,又能養肺潤腸,可防治咽乾口燥等問題。
24節氣養生-秋分
國曆 9月22日或23日或24日
秋分,秋天的第四個節氣。分是半之意,代表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。秋分這天日夜等長,過了這一天,白天就會越來越短,夜晚會慢慢加長,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了。
天氣慢慢轉涼,但又不至於太冷,會讓人感覺很難選擇適當衣服穿。古時候的人常說「二八亂穿衣」,點出農曆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月份正處季節交替時,說冷不冷,說熱不熱,讓人實在穿不出適合的衣裳。雖然如此,還是要提醒,出門前多穿或多帶一件衣服,以免著涼。
南方的氣候由這節氣起才始入秋。秋季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、閉藏,宜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以養「收」氣;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
秋分之後,氣溫逐漸下降,加上秋季天氣乾燥,常出現涼燥,皮膚易搔癢,應鍛鍊身體,多喝水,吃清潤、溫潤的食物。因日照減少,宜培養樂觀精神,避免憂鬱纏身。
秋季天高氣爽,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,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球、游泳、洗冷水浴;或練五禽戲,打太極拳、做八段錦、練健身操等。在進行「動功」鍛煉的同時,可配合「靜功」,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、內氣功、意守功等,動靜結合,動則強身,靜則養身,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。
秋分,秋天的第四個節氣。分是半之意,代表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。秋分這天日夜等長,過了這一天,白天就會越來越短,夜晚會慢慢加長,天氣也開始慢慢變涼了。
天氣慢慢轉涼,但又不至於太冷,會讓人感覺很難選擇適當衣服穿。古時候的人常說「二八亂穿衣」,點出農曆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月份正處季節交替時,說冷不冷,說熱不熱,讓人實在穿不出適合的衣裳。雖然如此,還是要提醒,出門前多穿或多帶一件衣服,以免著涼。
南方的氣候由這節氣起才始入秋。秋季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、閉藏,宜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,以養「收」氣;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,使肺氣得以舒展。
秋分之後,氣溫逐漸下降,加上秋季天氣乾燥,常出現涼燥,皮膚易搔癢,應鍛鍊身體,多喝水,吃清潤、溫潤的食物。因日照減少,宜培養樂觀精神,避免憂鬱纏身。
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如不注意防護和飲食、生活規律,就會引發相關疾病。所以,患有慢性胃炎的人,此時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。
秋季天高氣爽,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,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球、游泳、洗冷水浴;或練五禽戲,打太極拳、做八段錦、練健身操等。在進行「動功」鍛煉的同時,可配合「靜功」,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、內氣功、意守功等,動靜結合,動則強身,靜則養身,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。
24節氣養生-白露
國曆 9月07日或08日或09日
白露時節,在清晨時分將會發現戶外的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,這是由夜晚水氣凝結而形成的。古代人以四時配五行,秋季是屬五行中的金,而代表顏色是白色,所以便將秋天的露水叫做「白露」。
進入「白露」之後,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,這就是告訴大家秋天來了。此時要注意早晚的溫差,記得適時添加衣服,小心別著涼!
白露時節已經是典型的秋季氣候了,不少人在這個時候會因飲食不當或外感風寒,而造成急性腹瀉。由於這種腹瀉常常伴隨著發燒、水瀉(每日大便次數超過2次)、進食減少、體力下降、渾身沒勁,以及感冒等症狀,因此幾天下來,人便會消瘦不少。由於這種腹瀉的發病原因是中焦受寒,即脾胃受寒引起的,因此預防和治療首先應避免脾胃受寒涼侵襲。
在飲食上,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,不宜一味進補,要避免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。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,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,宜以清淡、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。
白露既為典型的秋季氣候,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-乾燥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「秋燥」,秋燥的重點是養肺,養肺以白色食物為主。我們講燥邪傷人,容易耗人津液,而出現口乾、唇乾、鼻乾、咽乾及大便乾結、皮膚乾裂等癥狀。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,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、滋陰益氣的中藥,如人參、沙參、西洋參、百合、杏仁、川貝等,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。
白露時節,在清晨時分將會發現戶外的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,這是由夜晚水氣凝結而形成的。古代人以四時配五行,秋季是屬五行中的金,而代表顏色是白色,所以便將秋天的露水叫做「白露」。
進入「白露」之後,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,這就是告訴大家秋天來了。此時要注意早晚的溫差,記得適時添加衣服,小心別著涼!
白露時節已經是典型的秋季氣候了,不少人在這個時候會因飲食不當或外感風寒,而造成急性腹瀉。由於這種腹瀉常常伴隨著發燒、水瀉(每日大便次數超過2次)、進食減少、體力下降、渾身沒勁,以及感冒等症狀,因此幾天下來,人便會消瘦不少。由於這種腹瀉的發病原因是中焦受寒,即脾胃受寒引起的,因此預防和治療首先應避免脾胃受寒涼侵襲。
在飲食上,白露節氣已是真正的涼爽季節的開始,不宜一味進補,要避免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。特別是對於那些因體質過敏而引發的上述疾病,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,宜以清淡、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。
在情志行為上,由於肺主金,在志為悲,肺金之氣在秋天主令,易為秋悲所傷,所以要收斂神氣而不外露、寧靜神志而順秋氣,減緩肅殺秋景對情緒的影響。
24節氣養生-處暑
國曆 8月23日或24日
穿著方面,不宜急於增加衣服,視情況加減服裝。有所謂「春捂秋凍」,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,以利於收斂陽氣。因為熱急往外走之時,必有寒交換進去。但是,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護陽氣。
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。可開窗使空氣流動,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。睡覺應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,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。
秋燥飲食上應少吃辛辣燥熱食物,以清淡甘潤為主。辛辣烤炸類的食物屬於熱性, 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, 食後容易上火。 尤其是處暑過後, 天氣開始乾燥, 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。 多喝水、多喝粥也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。
秋季養生不能離開“收、養”這一原則,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,即運動量不宜過大,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。登山是秋季户外運動的不錯選擇,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,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。
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,處就是停止的意思,意謂著暑氣到這個時候就停止了,所以稱為處暑,暑氣停止也代表暑假要結束了。
處暑過後天氣開始轉涼,中午熱的如「秋老虎」,早晚轉涼,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,「一場秋雨一場涼」的氣候特徵明顯,但天氣真正要涼快,還得等到白露來臨時。
處暑時段正當颱風頻繁季節、颱風常帶來豪雨。農諺云【不怕七月半鬼、只怕七月半水】意謂七月半附近豪雨極易成災。
台灣的初秋風大加上濕度降低,天氣偏燥熱。中醫認為秋氣主燥,肺燥氣虛,容易耗氣傷陰,因此情緒容易低落,身體上感覺四肢沒力、容易昏昏欲睡,可適當補氣滋陰。
處暑過後天氣開始轉涼,中午熱的如「秋老虎」,早晚轉涼,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,「一場秋雨一場涼」的氣候特徵明顯,但天氣真正要涼快,還得等到白露來臨時。
處暑時段正當颱風頻繁季節、颱風常帶來豪雨。農諺云【不怕七月半鬼、只怕七月半水】意謂七月半附近豪雨極易成災。
台灣的初秋風大加上濕度降低,天氣偏燥熱。中醫認為秋氣主燥,肺燥氣虛,容易耗氣傷陰,因此情緒容易低落,身體上感覺四肢沒力、容易昏昏欲睡,可適當補氣滋陰。
穿著方面,不宜急於增加衣服,視情況加減服裝。有所謂「春捂秋凍」,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,以利於收斂陽氣。因為熱急往外走之時,必有寒交換進去。但是,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護陽氣。
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。可開窗使空氣流動,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。睡覺應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,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。
秋燥飲食上應少吃辛辣燥熱食物,以清淡甘潤為主。辛辣烤炸類的食物屬於熱性, 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, 食後容易上火。 尤其是處暑過後, 天氣開始乾燥, 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。 多喝水、多喝粥也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。
秋季養生不能離開“收、養”這一原則,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,即運動量不宜過大,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。登山是秋季户外運動的不錯選擇,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,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。
24節氣養生-立秋
國曆 8月07日或08日

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是秋季開始的節氣。從這一天開始,天高氣爽,月明風清,氣溫由熱逐漸下降。有諺語說:「立秋之日涼風至」,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。
在秋季養生中,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指出:「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」因此秋季養生,秋季養生不能離開「收、養」這一原則。也就是說,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。
夏秋之交,晝夜溫差大,氣溫忽高忽低,往往是疾病多發的「多事之秋」。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,飲食起居既要防暑,又要注意禦寒。
精神調養方面,悶熱別煩躁天涼莫悲秋初秋免不了出現「秋老虎」的炎熱天氣,這種氣溫高、濕度大的「桑拿天」容易令人心情煩躁,應積極防範「情緒中暑」。要做到內心寧靜,神志安寧,心情舒暢,切忌悲憂傷感,即使遇到傷感的事,也應主動予以排解,以避肅殺之氣,同時還應收斂神氣,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。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,就要傷害肺氣。
起居調養方面,早臥早起,初秋少吹空調防「陰暑」,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夏秋之交是難選擇衣物的時候:暑熱未盡,雖有涼風時至,但天氣變化無常,因而著衣不宜太多,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,易受涼感冒。因秋氣燥,從五行生旺推算,可知此時肝臟、心臟及脾胃都處於衰弱階段。所以要注意加強對這些器官的保養。
飲食調養方面,秋季燥氣當令,易傷津液,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。《飲膳正要》說:「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,禁寒飲」。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陰潤燥者。總之,秋季時節,儘量少吃蔥、姜等辛味之品,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養肝氣,禁冷飲。
運動調養方面,鍛鍊有節制練功養肺氣進入秋季,氣溫下降會使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,內分泌紊亂,造成情緒低落。這時做好心理調節很重要,積極參加運動是不錯的方法,慢跑、散步都可以讓心情開朗起來。立秋後的早晨是鍛鍊身體的佳時間,此時不冷不熱,氣溫宜人;天高氣爽,使人精神爽快。

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,是秋季開始的節氣。從這一天開始,天高氣爽,月明風清,氣溫由熱逐漸下降。有諺語說:「立秋之日涼風至」,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。
在秋季養生中,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指出:「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」因此秋季養生,秋季養生不能離開「收、養」這一原則。也就是說,秋天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。
夏秋之交,晝夜溫差大,氣溫忽高忽低,往往是疾病多發的「多事之秋」。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,飲食起居既要防暑,又要注意禦寒。
精神調養方面,悶熱別煩躁天涼莫悲秋初秋免不了出現「秋老虎」的炎熱天氣,這種氣溫高、濕度大的「桑拿天」容易令人心情煩躁,應積極防範「情緒中暑」。要做到內心寧靜,神志安寧,心情舒暢,切忌悲憂傷感,即使遇到傷感的事,也應主動予以排解,以避肅殺之氣,同時還應收斂神氣,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。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,就要傷害肺氣。
起居調養方面,早臥早起,初秋少吹空調防「陰暑」,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夏秋之交是難選擇衣物的時候:暑熱未盡,雖有涼風時至,但天氣變化無常,因而著衣不宜太多,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,易受涼感冒。因秋氣燥,從五行生旺推算,可知此時肝臟、心臟及脾胃都處於衰弱階段。所以要注意加強對這些器官的保養。
飲食調養方面,秋季燥氣當令,易傷津液,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。《飲膳正要》說:「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,禁寒飲」。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陰潤燥者。總之,秋季時節,儘量少吃蔥、姜等辛味之品,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養肝氣,禁冷飲。
運動調養方面,鍛鍊有節制練功養肺氣進入秋季,氣溫下降會使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,內分泌紊亂,造成情緒低落。這時做好心理調節很重要,積極參加運動是不錯的方法,慢跑、散步都可以讓心情開朗起來。立秋後的早晨是鍛鍊身體的佳時間,此時不冷不熱,氣溫宜人;天高氣爽,使人精神爽快。
24節氣養生-大暑
國曆 7月22日或23日或24日

大暑節氣,除了太陽光直曬的熱,還有隱伏在地裡面蒸出來的熱, 所以「大暑」節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。,古書《二十四節氣解》中說:「大暑,乃炎熱之極也」。
高溫炎熱容易中暑,在太陽底下久了會中暑(陽中暑),冷氣吹久了也會中暑(陰中暑)。「陽中暑」整個人昏昏沈沈,呈現熱休克的狀況;「陰中暑」現象則是會身體很冷、像感冒症狀骨頭關節都酸痛,唯一就是沒有咽喉痛,如果有咽喉痛就是感冒了。他表示,「陽中暑」要大量飲水、吃西瓜或喝清絡飲來解決,清絡飲就是使用了西瓜皮,是治夏天暑熱的處方,讓血絡涼下來、又打通血絡,暑熱就消了。「陰中暑」重點要發汗把陰涼逼出去,可以喝點熱稀粥,如果稍微蓋被子更出一些汗,就能改善。
大暑時節,天氣酷熱,人們易出現心煩意亂,急躁焦慮,無精打采,精神不集中等情形,有人稱之為「精神中暑」。因此,要做好精神調養,謹守「靜心養生」的原則,保持心境清靜,避免不良刺激,凡事以平常心對待,切莫大喜大怒。
大暑暑濕熱交蒸,人們易因高溫高濕使汗液不易蒸發,或是高溫造成汗液滲出過多使人體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,而發生中暑。因此,大暑時節,起居調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防暑工作。避免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,出門時避開烈日,同時要適當補充水分,以感身心舒適為宜。體質寒的人應以熱飲為主。 雖天氣炎熱,但陰氣也開始增長,人體腠理疏松,臟腑內里空虛,此時若貪涼,或久臥空調房間,或過度飲用生冷、瓜果、甜膩之品等,易造成腹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癥狀。
大暑節氣的習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,胡乃文表示,因為大暑是最熱的時候,我們吃的東西應該應清淡、多樣化,以清為補,宜補氣清暑,宜健脾養胃,多食營養豐富的果蔬和蛋白質,并適當食用姜、蔥、蒜、醋,既能殺菌防病,又能健脾開胃。這時盛產鳳梨、西瓜、甜瓜(哈密瓜、香瓜、洋香瓜)可適當食用 ,吃這些東西要注意,某些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吃這些瓜類,會造成濕積到身體裡面太多了,這樣就不好,因此我們一般認為適量的吃。
「在大熱天,中醫講,『熱傷(元)氣』, 必須把氣補足、熱清除。」可用潤肺藥來補虛、清熱氣調整身體的平衡。生脈飲處方是使用人參或人參鬚或東洋參或西洋參(適中/兩三錢)、麥冬(大量/約1兩)加五味子(少量/10-20粒)。另外可以用銀耳、蓮子、百合、冰糖做成涼品來喝。
中醫常講的三伏天也是選擇一年中最熱的時節,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合起來稱為三伏。(伏,會意字。從人,從犬。原本是指像狗那樣匍匐著,即俯伏、趴下。《廣雅》中:「伏,藏也。」伏字和天候聯繫在一起,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)
冬病夏治,治療的最佳時間是「三伏天」。冬為陰,夏為陽, 「三伏」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,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頂峰,人在上一季積壓的寒氣和濕氣都「浮於表」,此時為恢復人體陽氣最佳時機,若以陽克寒,驅散患者體內的陰寒之氣,就可以將這些「邪氣」連根拔出,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,使陽氣充實、正氣旺盛、抵抗力增強。到冬天少發病或病情減輕,甚至不發病。

大暑節氣,除了太陽光直曬的熱,還有隱伏在地裡面蒸出來的熱, 所以「大暑」節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。,古書《二十四節氣解》中說:「大暑,乃炎熱之極也」。
高溫炎熱容易中暑,在太陽底下久了會中暑(陽中暑),冷氣吹久了也會中暑(陰中暑)。「陽中暑」整個人昏昏沈沈,呈現熱休克的狀況;「陰中暑」現象則是會身體很冷、像感冒症狀骨頭關節都酸痛,唯一就是沒有咽喉痛,如果有咽喉痛就是感冒了。他表示,「陽中暑」要大量飲水、吃西瓜或喝清絡飲來解決,清絡飲就是使用了西瓜皮,是治夏天暑熱的處方,讓血絡涼下來、又打通血絡,暑熱就消了。「陰中暑」重點要發汗把陰涼逼出去,可以喝點熱稀粥,如果稍微蓋被子更出一些汗,就能改善。
大暑時節,天氣酷熱,人們易出現心煩意亂,急躁焦慮,無精打采,精神不集中等情形,有人稱之為「精神中暑」。因此,要做好精神調養,謹守「靜心養生」的原則,保持心境清靜,避免不良刺激,凡事以平常心對待,切莫大喜大怒。
大暑暑濕熱交蒸,人們易因高溫高濕使汗液不易蒸發,或是高溫造成汗液滲出過多使人體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,而發生中暑。因此,大暑時節,起居調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防暑工作。避免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,出門時避開烈日,同時要適當補充水分,以感身心舒適為宜。體質寒的人應以熱飲為主。 雖天氣炎熱,但陰氣也開始增長,人體腠理疏松,臟腑內里空虛,此時若貪涼,或久臥空調房間,或過度飲用生冷、瓜果、甜膩之品等,易造成腹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癥狀。
大暑節氣的習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,胡乃文表示,因為大暑是最熱的時候,我們吃的東西應該應清淡、多樣化,以清為補,宜補氣清暑,宜健脾養胃,多食營養豐富的果蔬和蛋白質,并適當食用姜、蔥、蒜、醋,既能殺菌防病,又能健脾開胃。這時盛產鳳梨、西瓜、甜瓜(哈密瓜、香瓜、洋香瓜)可適當食用 ,吃這些東西要注意,某些身體濕氣較重的人吃這些瓜類,會造成濕積到身體裡面太多了,這樣就不好,因此我們一般認為適量的吃。
「在大熱天,中醫講,『熱傷(元)氣』, 必須把氣補足、熱清除。」可用潤肺藥來補虛、清熱氣調整身體的平衡。生脈飲處方是使用人參或人參鬚或東洋參或西洋參(適中/兩三錢)、麥冬(大量/約1兩)加五味子(少量/10-20粒)。另外可以用銀耳、蓮子、百合、冰糖做成涼品來喝。
中醫常講的三伏天也是選擇一年中最熱的時節,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合起來稱為三伏。(伏,會意字。從人,從犬。原本是指像狗那樣匍匐著,即俯伏、趴下。《廣雅》中:「伏,藏也。」伏字和天候聯繫在一起,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)
冬病夏治,治療的最佳時間是「三伏天」。冬為陰,夏為陽, 「三伏」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,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達到頂峰,人在上一季積壓的寒氣和濕氣都「浮於表」,此時為恢復人體陽氣最佳時機,若以陽克寒,驅散患者體內的陰寒之氣,就可以將這些「邪氣」連根拔出,將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,使陽氣充實、正氣旺盛、抵抗力增強。到冬天少發病或病情減輕,甚至不發病。
24節氣養生-小暑
國曆 7月07日或08日
小暑是第十一個節氣,六個夏季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。暑,表示炎熱的意思,古人認為小暑期間,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故稱為小暑。
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,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。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臺灣地區的小暑節氣,正是颱風來臨之際。
台灣氣候濕熱,這種氣候特徵最容易影響到腸胃,也是腸胃疾病的好發季節,所以養生重點在腸胃。在夏季時,有時會出現胃口突然變得很差、不想吃東西、有點噁心、頭腦昏昏沈沈、倦怠乏力、一直很想睡覺、小便變少且顏色變黃等情形,這些情形稱為「疰夏」,為傳統中醫特有的病名,最常出現在小朋友或老年人。
在炎熱的天氣裡,青少年從事劇烈運動後,因為口很渴,往往就很率性地「突然」飲用大量冰涼的飲料,結果導致腹部不舒服,這種食傷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輕微的悶痛與脹氣,不過,食傷與吃進不潔食物的腸胃炎有所差別,其差別在於食傷通常不會有腹瀉的症狀。
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,人易感心煩不安,疲倦乏力,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,我們應按五臟主時, 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,平心靜氣,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,以符合 “ 春夏養陽 ” 之原則。中醫養生主張一個 “ 平 ” 字,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,如喜過則傷心,心傷則心跳神蕩,精神渙散,思想不能集中,甚則精神失常等。
炎炎夏日,民眾在運動後往往大量流汗,這時應特別留意避免身體受風寒,尤其是運動後不要直接吹電風扇、進冷氣房,也不要因貪圖一時涼快就直接沖洗冷水,但可以用熱水沖洗,如此就不會因為身體受寒而罹患感冒。
小暑是第十一個節氣,六個夏季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。暑,表示炎熱的意思,古人認為小暑期間,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,故稱為小暑。
由於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,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。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臺灣地區的小暑節氣,正是颱風來臨之際。
台灣氣候濕熱,這種氣候特徵最容易影響到腸胃,也是腸胃疾病的好發季節,所以養生重點在腸胃。在夏季時,有時會出現胃口突然變得很差、不想吃東西、有點噁心、頭腦昏昏沈沈、倦怠乏力、一直很想睡覺、小便變少且顏色變黃等情形,這些情形稱為「疰夏」,為傳統中醫特有的病名,最常出現在小朋友或老年人。
在炎熱的天氣裡,青少年從事劇烈運動後,因為口很渴,往往就很率性地「突然」飲用大量冰涼的飲料,結果導致腹部不舒服,這種食傷最常見的症狀是胃部輕微的悶痛與脹氣,不過,食傷與吃進不潔食物的腸胃炎有所差別,其差別在於食傷通常不會有腹瀉的症狀。
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,人易感心煩不安,疲倦乏力,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,我們應按五臟主時, 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,平心靜氣,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,以符合 “ 春夏養陽 ” 之原則。中醫養生主張一個 “ 平 ” 字,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,如喜過則傷心,心傷則心跳神蕩,精神渙散,思想不能集中,甚則精神失常等。
炎炎夏日,民眾在運動後往往大量流汗,這時應特別留意避免身體受風寒,尤其是運動後不要直接吹電風扇、進冷氣房,也不要因貪圖一時涼快就直接沖洗冷水,但可以用熱水沖洗,如此就不會因為身體受寒而罹患感冒。
24節氣養生-夏至
國曆 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
忌夜臥貪涼,不可晚上睡覺冷氣開太強,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、面癱、關節疼痛、腹痛腹瀉,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。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,否則,易於罹患手足抽搐、口噤不開、風痺等病症,人們往往不知其害,所謂愛之深,則害之甚。諺語有“避風如避箭,避色如避亂,加減逐時衣,少餐申後飯”的養生口訣,均可以理解為夏季的養生要求。
夏至,第十個節氣,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、晚上最短的一天,正所謂「夏日炎炎,長夏漫漫」。不過,這並不代表這一天最炎熱,真正的炎熱天氣要等到「夏至」之後的「小暑」和「大暑」,這兩個節氣才是北半球最熱的時候。
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,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。《禮記》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:“夏至到,鹿角解,蟬始鳴,半夏生,木槿榮。”説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,蟬兒開始鳴叫,半夏、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。從中醫理論講,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,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,著眼于一個“長”字。
有俗諺說:「夏至,愛呷不愛去」,表示夏至的天氣已經炎熱到讓人頭昏腦脹,哪裡也不想去。即使有人請客吃飯,雖然很想一飽口福,但是一想到外頭炙熱的陽光,只好打退堂鼓了。所以,「夏至」雖不是最炎熱的,但出門時還是要記得做好防曬的工作,以免中暑。
氣候方面,夏至時節雖然已經沒有像梅雨季雨量過多的苦惱,但是要特別注意颱風的來襲,有句諺語是這麼說:「夏至風颱就出世」,所以要做好防颱準備。
夏季養生首重精神調養,所謂心靜自然涼,應如嵇康《養生論》見解,認為夏季炎熱,「宜調息靜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熱亦於吾心少減,不可以熱為熱,更生熱矣。」
「暑易傷氣」,若汗泄太過,令人頭昏胸悶、心悸口渴、噁心甚至昏迷。因此在室外活動時,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,並加強防護。運動的項目以散步、慢跑、體操較好,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。若運動過激,會導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傷陰氣,也會損陽氣,還易中暑。
喝足夠的水,每天2000cc。夏至時節,大多數人會有全身睏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,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。究其原因,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,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,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,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,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,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,進而造成頭痛頭暈。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,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,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,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,從而發生頭痛頭暈。
清淡飲食多吃蔬果雜糧,夏至時節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因此,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,以免助熱;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,不可過食,以免損傷脾胃;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熱生風,激發疔瘡之疾。
清淡飲食多吃蔬果雜糧,夏至時節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因此,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,以免助熱;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,不可過食,以免損傷脾胃;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熱生風,激發疔瘡之疾。
24節氣養生-芒種
國曆 6月5日或6日或7日
「芒種」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,已進入典型的夏季節氣,它預告大家天氣要開始「炎熱」了。「芒種」的意思是: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「種」,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,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「芒種」。
起居方面,因為天氣較熱,夏日晝長夜短,大部分人會晚睡早起,所以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,有利於健康。
「芒種」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,已進入典型的夏季節氣,它預告大家天氣要開始「炎熱」了。「芒種」的意思是: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「種」,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,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「芒種」。
芒種時雨量增多,氣溫升高,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,空氣十分潮濕,天氣異常濕熱,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,所以,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「黃梅天」。另外,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,民間有「未食端午粽,破裘不可送」的說法。此話告訴人們,端午節沒過,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,以免受寒。
俗諺有所謂:「芒種夏至天,走路要人牽;牽的要人拉,拉的要人推。」短短幾句話,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——懶散。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,空氣中的濕度增加,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,即熱蒸濕動,濕熱彌漫空氣,人身之所及,呼吸之所受,均不離濕熱之氣。所以,暑令濕勝必多兼感,使人感到四肢困倦,萎靡不振。在此節氣要注意增強體質,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,如中暑、腮腺炎、水痘等。
飲食調養方面,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,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汗易外泄,耗氣傷津之時,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、生津止渴的飲食。另外,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,飲食勿過鹹、過甜。飲食過鹹,體內鈉離子過剩,年齡大者,活動量小,會使血壓升高,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。吃甜食過多,對人體健康也不利,隨著年齡的增長,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,可導致高脂血和高膽固醇,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。
芒種時節,田野景色秀麗,秧苗嫩綠,一派生機。當此之時,正是我們抓緊時間,努力學習、工作,培福修慧的大好時機,可在忙碌中歷事練心,感受成長的喜悅
24節氣養生-小滿
國曆 5月20日或21日或22日
小滿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。此時作物的穗粒已開始飽滿,但還沒有成熟,約相當乳熟後期,所以叫小滿。
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,氣溫明顯增高,雨量增多,但早晚仍會較涼,氣溫日差仍較大,尤其是降雨後氣溫下降更明顯,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、濕疹皮膚病等疾病。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,尤其是晚上睡覺時,要注意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,夏天受寒於身,到了秋天易犯咳嗽。同時也應當順應夏季日長夜短的規律,早起晚睡,但要保證睡眠時間,以保持精力充沛。
小滿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八個節氣。此時作物的穗粒已開始飽滿,但還沒有成熟,約相當乳熟後期,所以叫小滿。
小滿節氣正值五月下旬,氣溫明顯增高,雨量增多,但早晚仍會較涼,氣溫日差仍較大,尤其是降雨後氣溫下降更明顯,如若貪涼臥睡必將引發風濕、濕疹皮膚病等疾病。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,尤其是晚上睡覺時,要注意避免著涼受風而患感冒,夏天受寒於身,到了秋天易犯咳嗽。同時也應當順應夏季日長夜短的規律,早起晚睡,但要保證睡眠時間,以保持精力充沛。
小滿後不但天氣炎熱,汗出較多,雨水也較多,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為主,常吃具有清利濕熱、養陰作用的食物,遵照健脾利濕、清心祛暑、和胃養陰三原則。
情緒上易感到煩躁不安,此時要調適心情,注意保持心情舒暢,胸懷寬廣,以防情緒劇烈波動後引發高血壓、腦血管意外等心腦血管病。
24節氣養生-立夏
國曆 5月5日或6日或7日

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,亦是夏季到來的第一個節氣。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,是標誌四季開始的日子,立夏之時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。
立夏時天氣逐漸炎熱,萬物繁茂,但早晚仍比較涼,日夜溫差仍較大,早晚要適當添衣。此時晝長夜短更明顯,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,睡眠方面也應相對「晚睡」、「早起」,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,但仍應注意睡好「子午覺」,尤其要適當午睡,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,且睡覺時不要貪涼,避免在風口處睡覺,以防著涼受風而生病。
立夏”養生需首先養好“心”,中醫養生主要推崇“春養肝,夏養心,秋養肺,冬養腎,四季養脾胃”的養生方法。傳統中醫認為,“暑易傷氣”,“暑易入心”。因此,值此時節,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,加強對心臟的保養。應早睡早起,多沐浴陽光,注意情志的調養,保持肝氣的疏泄,否則會傷及心氣,以致秋冬季節易生疾病。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,保持神清氣和、心情愉快的狀態,切忌大悲大喜,以免傷心、傷身、傷神。
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「靜養」。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,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「戒怒戒躁」,切忌大喜大怒,要保持精神安靜,情志開懷,心情舒暢,安閑自樂,笑口常開。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,如繪畫、書法、下棋、種花等。
立夏後,隨著氣溫升高,人們容易出汗,「汗」為心之液,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,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,補充體液。立夏時節,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,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、太極劍、散步、慢跑等。
初夏之時,老年人氣血易滯,血脈易阻,立夏之季要養心,為安度酷暑做準備,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,以達到“正氣充足,邪不可干”的境界。要睡眠充足。夏天老年人易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,沒精打采,只想在床上躺著,也不想吃飯,不想參加社會活動,只想在家呆著。碰到這樣的情況,老人就應走出戶外,多和人交往,多去旅遊或到公園去賞景,要變“苦夏”為享受夏天。
立夏亦是兒童發育最快的時候,所以日常生活飲食要注意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,及時補充鈣質、維生素及食物營養,更要注意兒童和青少年的衣著和體育鍛鍊。

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,亦是夏季到來的第一個節氣。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,是標誌四季開始的日子,立夏之時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。
立夏時天氣逐漸炎熱,萬物繁茂,但早晚仍比較涼,日夜溫差仍較大,早晚要適當添衣。此時晝長夜短更明顯,此時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,睡眠方面也應相對「晚睡」、「早起」,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氣,但仍應注意睡好「子午覺」,尤其要適當午睡,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,且睡覺時不要貪涼,避免在風口處睡覺,以防著涼受風而生病。
立夏”養生需首先養好“心”,中醫養生主要推崇“春養肝,夏養心,秋養肺,冬養腎,四季養脾胃”的養生方法。傳統中醫認為,“暑易傷氣”,“暑易入心”。因此,值此時節,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,加強對心臟的保養。應早睡早起,多沐浴陽光,注意情志的調養,保持肝氣的疏泄,否則會傷及心氣,以致秋冬季節易生疾病。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,保持神清氣和、心情愉快的狀態,切忌大悲大喜,以免傷心、傷身、傷神。
立夏養生還應重視的一點就是重視「靜養」。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,因此立夏養生要做到「戒怒戒躁」,切忌大喜大怒,要保持精神安靜,情志開懷,心情舒暢,安閑自樂,笑口常開。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,如繪畫、書法、下棋、種花等。
立夏後,隨著氣溫升高,人們容易出汗,「汗」為心之液,立夏時節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,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,補充體液。立夏時節,選的運動不要過於劇烈,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、太極劍、散步、慢跑等。
初夏之時,老年人氣血易滯,血脈易阻,立夏之季要養心,為安度酷暑做準備,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,以達到“正氣充足,邪不可干”的境界。要睡眠充足。夏天老年人易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,沒精打采,只想在床上躺著,也不想吃飯,不想參加社會活動,只想在家呆著。碰到這樣的情況,老人就應走出戶外,多和人交往,多去旅遊或到公園去賞景,要變“苦夏”為享受夏天。
立夏亦是兒童發育最快的時候,所以日常生活飲食要注意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,及時補充鈣質、維生素及食物營養,更要注意兒童和青少年的衣著和體育鍛鍊。
24節氣養生-穀雨
國曆 4月19日或20日或21日
穀雨,一年24節氣中的第6個節氣,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。「穀雨,穀得雨而生也。」穀雨前後,天氣較暖,降雨量增加,有利於春作物播種生長。
此時氣候特點是溫暖潮濕,濕邪易侵入人體為患,而過多的濕氣在體內,就容易產生濕的疾病,如胃口不佳、身體困重不爽、頭重如裹、關節肌肉痠重等不適。另穀雨節氣後也是神經痛的好發病期,如肋間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、三叉神經痛等。
穀雨時節自然界陽氣驟升,易引動人體內蓄積的內熱而生肝火,繼而誘發春日常見的鼻腔、牙齦、呼吸道、皮膚等出血,以及頭痛眩暈、目赤眼疾等疾患,這就是所謂春季上火,即“春火”。
春季本肝木旺盛而脾衰弱,但到了穀雨前後15天及清明的最後3天中,脾處於旺盛時期。脾的旺盛會使胃強健起來,從而使消化功能處於旺盛的狀態,消化功能旺盛有利於營養的吸收,因此這時正是補身的大好時機。適當進補一些有利於身體祛風濕、舒筋骨、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。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體質,還可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。多吃一些含B族維生素較多的食物,如小麥胚粉、麵粉、蕎麥粉、小米、大麥、黃豆及其他豆類、黑芝麻等。
穀雨時節櫻紅柳綠,自然界告示人們,時至暮春了,正是加強活動的大好時機。「活動」,這個詞就蘊涵生命在於運動的意義。要活就要動。俗話說:「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動補。」在春暖花開的美好時期,大家都動起來,平素要多勞動,日常要多運動。
穀雨,一年24節氣中的第6個節氣,也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。「穀雨,穀得雨而生也。」穀雨前後,天氣較暖,降雨量增加,有利於春作物播種生長。
此時氣候特點是溫暖潮濕,濕邪易侵入人體為患,而過多的濕氣在體內,就容易產生濕的疾病,如胃口不佳、身體困重不爽、頭重如裹、關節肌肉痠重等不適。另穀雨節氣後也是神經痛的好發病期,如肋間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、三叉神經痛等。
穀雨時節自然界陽氣驟升,易引動人體內蓄積的內熱而生肝火,繼而誘發春日常見的鼻腔、牙齦、呼吸道、皮膚等出血,以及頭痛眩暈、目赤眼疾等疾患,這就是所謂春季上火,即“春火”。
春季本肝木旺盛而脾衰弱,但到了穀雨前後15天及清明的最後3天中,脾處於旺盛時期。脾的旺盛會使胃強健起來,從而使消化功能處於旺盛的狀態,消化功能旺盛有利於營養的吸收,因此這時正是補身的大好時機。適當進補一些有利於身體祛風濕、舒筋骨、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。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體質,還可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。多吃一些含B族維生素較多的食物,如小麥胚粉、麵粉、蕎麥粉、小米、大麥、黃豆及其他豆類、黑芝麻等。
穀雨時節櫻紅柳綠,自然界告示人們,時至暮春了,正是加強活動的大好時機。「活動」,這個詞就蘊涵生命在於運動的意義。要活就要動。俗話說:「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動補。」在春暖花開的美好時期,大家都動起來,平素要多勞動,日常要多運動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